陳鏗任副教授:線上學習經驗談
陳鏗任副教授(以下稱坑坑老師)與線上學習的關係,可以溯源至2000年前後,寬頻網路的普及,促成了「always-on」的世代。「一開始我所設想的並不是線上學習,而是創造在虛擬與實體之間跨界的社群。」在自學網管技能的基礎下,BBS、e-mail信箱、影片串流直播等管道,都為坑坑老師周遭的同學提供了在網路世界「always-on」的機會。
社群產生之後,經驗或者技能的分享便會自然發生。而這種情況的出現,無疑源於基礎建設及技術門檻的降低,以及各種平台的產生。在這之後,各種有趣的點子和現象便會逐漸發生,例如在BBS上推廣遠距修電腦,以及匿名言論自由的實驗。
海外學術探討經驗,促成對線上學習的熱忱
線上學習正式成為坑坑老師的興趣,大略是2007年離開台灣後的事。當坑坑老師看到國際上針對網路學習渠道的探討時,他訝異於這些事項早在2000年左右便被他與同學們做得風生水起。
而對於坑坑老師影響更為深重的經驗,則是在MOOCs運動中,與Barbara Oakley教授的合作。Barbara Oakley 教授致力於為學生提供「如何學得會」的學習策略,因而開設了「Learning How To Learn」課程,該課程嘗試以具備科學基礎的學習方法,為學習者建立新的學習習慣。這項課程引起了坑坑老師的共鳴,做為文組學生,多次統計學學習的經驗對他造成了挫折。「但是,最後我在國外的博士班階段,鼓起勇氣轉系到統計系,完成了統計碩士。」也因此,坑坑老師認為人人都有機會超越自我,並在此信念下協助推廣課程。
網路課程將成為未來趨勢
坑坑老師表示,網路課程最大的優點是彈性的學習模式,使得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設計更適合自身的學習節奏,而這項優點在實體課程中很難辦到。然而與此同時,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多寡往往也成為一大挑戰。「但是,這並不是說程度弱的同學就不要接觸網課喔!」坑坑老師舉例,在疫情之前,美國已有超過一半的州要求學生至少在畢業前上過一堂算學分的網路課程。由此可見,網路自學已成為人們所需的必要技能,尤其對於未來可能從事專業工作的學生,自學能力更可能影響生涯發展。也因此,幫助學生「做中學」,使其具備網路課程學習的能力,便顯得相當要緊。
線上教學的特別經驗
坑坑老師說,MOOCs學生的背景相當多樣。例如某一期的開課,就有馬來西亞學生前來參與,又或者有中國學生在參與課程後,來信表示將在台灣留學,這些都是實體課程難以接觸的經歷。同時,各科系的教授在「二創」自己的課堂時,會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課程設計,提供了一個確認「好的教學」的機會。
線上教學成為自主學習一大助力
坑坑老師說,經由老師的輔導,藉由線上教學的模式建立學習習慣,並讓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相當必要的。自108課綱開始,自主學習知能被列入了學生所需培養的重要能力。也就是說,在傳統的「教你學什麼」的學習框架之外,老師還得「教你怎麼學」。也正是因為如此,部分學校已經開始實施相關課程,以呼應新課綱學生需求。
數位落差成為台灣未來的難題
坑坑老師表示,COVID-19對於教學的最大改變,無疑是學生和老師被要求接受雙方皆需接觸網路的學習方法。很多人原先對於新型態的教學抱持反對恐懼的態度,但在實踐過後,台灣人接收到了「網課全體經驗值」的普遍提升。台灣在數位學習的研發跟學習現場,如果單看指標,基本上僅落後於美國。然而疫情拉小了各國與台灣之間數位學習經驗的距離,且台灣因疫情不嚴重,對於科技學習的進步也落後於他國,造成在三級警戒之後,硬體設備完善,但運行實踐方面仍需持續進行修正。幸運的是,台灣的教師程度較佳,同時國際上已有許多經驗可供參考,且台灣網路佈建完整,硬體數位落差已非常小。台灣真正面臨的挑戰,是在「怎麼用」一事上。坑坑老師舉陽交大學生為例,陽交大自2018年開始便允許學生選修非線上同步課程,而學生平均是以兩倍的速度完成課程,節省不少時間。「你會看到,懂得運用網路的人,跟守著傳統方式學習的人,落差會越來越大!」
教育趨勢科技化,資訊運用成學生挑戰
坑坑老師說,對於當代學生而言,資訊已在指尖,學生隨時可打開網站,接收全新知識。在機器人即將大舉取代人力的時代之中,如何有創意的捕捉和組合新知識,和有效率的打好基礎,已是二者不可缺一。所幸,科技能夠幫助學生learn smarter,而這也是當代教師最能幫助學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