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妥善使用手機平板?

你有沒有曾經想過…
從前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爸媽都怎麼帶小孩?
自從手機成為科技保姆,
養成孩子習慣遊戲中的聲光刺激,
久而久之孩子對手機產生的依賴性,也就戒不掉了!

很多爸媽問我們有關小孩手機使用上的問題,
關於這部分,教育學院有些經驗可以給家長們參考:
針對各種不同年齡的孩子,減少使用手機的妙方✅!

1.學齡前兒童(3~7歲)
孩子從小沈迷於手機對大腦造成的不良影響,
網路上有很多數據、科學上也有很多研究,
相信大家都了解,卻還是不知道要如何避免?

我們建議從小減少孩子的聲光刺激,
避免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至於要怎麼減少呢?
我們建議給幼兒的玩具挑選過程,
盡量選擇不需要電力、避免發光發亮、有聲音的玩具。

而不玩這些玩具,可以給小孩玩什麼呢?
舉例樂高、戰鬥陀螺、桌遊、辦家家酒⋯都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孩子覺得沒有手機好玩,
那是因為手機更能刺激孩子的感官,
但孩子的世界是由父母規劃的,
給他們需要動手創造、發揮想像的玩具,他們會找出樂趣的。

這個時期,不建議給小孩自己的手機,
就是偶爾或是外出貪圖方便時給小孩用個5~10分鐘即可。

2.學齡兒童(7~13歲)
教育心理學上有個見解,
我們對於某樣事物產生高度依賴是因為還沒達到滿足。

所以伯儒老師從孩子小一就讓他們適度使用「自己的」iPad或手機,
除了時間上的控管,還會選擇優良富教育意義的App,
一方面玩手機時間很短,玩其他玩具的時間更長,
不容易對手機產生依賴,
二方面養成與孩子約定使用時間,
也能培養他們對於時間的敏感度。

伯儒老師建議可以用iPad代替手機,
一來螢幕較大比較不會影響視力,
二來因為體積較大不易攜帶,
自然也會減少帶出門隨時使用的機率。

我們曾在網路上看過家長以成績達標當作給手機的獎勵,
這可能造成在控管上的困難,
孩子會覺得這是學習努力「贏得」的成果,
理應可以自由選擇如何使用及使用時間,
可能在日後反而產生親子衝突。

這個時期的小孩,
每天可以有15~30分鐘的使用時間,
爸媽可以設定使用時間到了,
系統自動上鎖,
但請爸媽要堅持規定,不要隨意妥協。

另外,Apple系統有個不錯的設定,
可以根據APP分類,設定不同的使用時間,
伯儒老師幫小孩設定如下:
遊戲類 20分鐘(多半以有些教育性質遊戲為主)
娛樂類 20分鐘(Netflix、Disney+…)
教育類 30分鐘(字典、成語接龍、算數練習)
但每天總計時間依舊是30分鐘。
伯儒老師的觀察是,小孩會覺得有得玩就好了,
即使是成語接龍或是算數練習。

3.青少年(13~18歲)
如果孩子到了這個階段才發現手機成癮,
要如何戒除?最重要的是「防堵」及「疏導」同時並行!

這部分要注意的是孩子對於手機成癮可能只是「現象」,
而不是真正的原因。
如果只是單純對於遊戲沉迷,
可以利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逐漸改善,
例如減少使用手機的天數或時數,
切記,要循序漸進,並且要搭配獎勵方案。

但如果是其他原因,
例如我們曾遇過孩子認為不跟著打團戰就會失去朋友,
這時家長要知道孩子的需求是「人際關係」,
雖然幫孩子安排朋友不是那麼適當,
但在高度手機成癮的狀況下,
或許可以考慮幫小孩更換人際關係的接觸方向,
例如多跟親戚、鄰居小孩來往,
或是讓小孩去固定參與一些活動,填充他的時間,
去補習班是有些家長的選擇,
但除了補習班,
也還有才藝課或是宗教團體的活動可以參加。

「與其叫孩子不要做什麼,不如安排希望孩子發展什麼。」
觀察你的小孩到底對什麼有慾望需求,
協助他們用不同的方法滿足或消除慾望,
單純的限制,
只會讓孩子試圖找到其他滿足慾望的出口,
讓情勢更難控制。

國高中時期,
其實多數爸媽會逐漸失去對小孩的約束力,
此時考量的不是使用20分鐘或是30分鐘,
例如有些老師已經開始數位化的經營班級,
有些作業也需要查詢才能完成,
學生本就有使用手機、平板的需求,
我們認為遊戲時間依舊維持20、30分鐘是可以的,
但爸媽應該更在意小孩使用通訊軟體或是網頁瀏覽的內容。

4.除了這些,更重要的是⋯

(1) 身教勝於言教,榜樣從自身做起
有多少爸媽自己一邊滑手機,一邊禁止孩子玩手機的?
這種雙重標準的行為,自然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

曾經聽過一個家庭的例子,
他們家每天晚上有兩個小時的閱讀時間,
到了這個時間全家不用網路、不開電視,
爸媽閱讀自己的書、小孩寫自己的功課,
久而久之,不但養成時間到了就去閱讀的好習慣,
也無形中讓孩子了解,
除了手機還有很多其他不同的選擇。

(2)豐富孩子的現實世界
限制孩子使用手機的同時,不如先想想他為什麼沈迷於手機?
因為現實世界沒辦法滿足他?在手機裡他可以得到什麼?
阻止他、限制他的同時,是否也能設身處地的為孩子想想,
如果不用手機,他還可以做什麼?
如果不用手機,有什麼方法可以滿足他的慾望?

爸媽是否能和孩子一起深入探索、尋找方法?
並在旁協助,讓孩子從現實世界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
自然而然對虛擬世界中的快樂也就不那麼依賴了!
舉例:假日出遊、培養閱讀習慣或參與團體活動…都是很好的方法
這個過程如果父母能一起陪同,取得孩子的認同感才能根治問題。

(3)規矩怎麼訂?孩子為什麼要遵守?
除了基本的時間、App限制,
孩子如果遵守了會有什麼獎勵?
相反的,如果違反了會有什麼後果?
爸媽又是否能確實執行約定好的規則呢?

而所謂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建立規矩、約法三章的同時,
更重要的是把方法建立在對孩子的愛、信任與尊重的基礎上。
當他們感到被愛、被尊重時,同時也會理解與尊重你。
小孩感受到出自於父母的關心,比任何硬性的規定都還重要!

用心關愛孩子、傾聽孩子、指引孩子,真的看到他們的需求所在。
當孩子得到了足夠的愛與陪伴,拉近親子關係自然就能解決問題。
這其中不只是孩子在學習,爸媽也是,
不只是控管手機的方式,也蘊藏著孩子面對未來的生活的態度。
做父母的哲學,我們也應該從孩子身上學起。

👨🏻‍🏫 伯儒老師私人分享適合孩子使用的 APP
⚠️ 類似這種APP很多,Apple會不定期推薦,雖然是優質的教育軟體,但一樣不要過量使用喔!